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8 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无线电物理理论、实验技术及其从事研究的现代工具,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本学科某些领域能独立从事高水平科研、教学和高新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电波传播及工程应用
研究复杂媒质与复杂系统中电波传播的一般规律、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通信、导航、雷达、遥感、探测等领域中的应用新技术。
2. 天线理论与技术
研究各种频段天线设计理论、测量新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空间阵列信号处理理论、快速算法与应用技术。
3.无线电探测与新型感知技术
主要研究通过电磁波与声波等手段进行目标探测、态势感知以及智能设备中的无线应用技术等,研究宽波段、多波形和新体制现代无线电探测技术及其信号处理技术。
4. 新体制雷达技术
研究新体制雷达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包括分布式MIMO雷达、外辐射源雷达、认知雷达与AI应用相关的新型雷达等。研究现代新型新体制雷达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5. 软件无线电技术
研究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和相关标准,研究雷达与通信系统中软件无线电的实现方法与应用新技术。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其他情况按公司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应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实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建立和完善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实现导师与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建导师指导小组(含副教授,小组成员可跨学科跨院系),共同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程指导与质量监控。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结合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研工作计划与进度、实习实践、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等进行明确规定。
4.注重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优秀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应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各类国际研究机构访学、合作研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和公共外语课“博士生外语”(2学分),同时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为全体博士生指定必选课程。
六、必修环节
1.文献研读
博士生应完成本学科及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专业学术期刊的研读,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导师负责博士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2.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参与15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至少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论文入选,并作口头报告;每学年至少作1次公开学术专题报告。导师负责博士生学术报告情况的监督和审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3.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成立学科综合考试小组,对博士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进行考核,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学科综合考试的激励与淘汰机制,考试结果与奖助金、评优评先、淘汰分流等直接挂钩。通过综合考试者,计1学分。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者须申请参加下一次考试(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两次均未通过、不宜继续培养者,依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作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可转为硕士生)。
4.科研训练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参加1项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博士生科研训练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5.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博士生至少应承担1门课程或1个学期的课程助教工作,并从事社会调查、野外科考、挂职锻炼或参与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社会实践,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由培养单位和导师协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内容与特色、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等。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般在博士第三学期完成,最迟在答辩前一年进行,开题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报告主题等信息将提前在网上公开。由主导师及其指导小组成员等组成考核小组(五名及以上成员),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就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应随意变动选题,因特殊原因变动者,应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与培养单位同意(需在培养单位备案),可重新做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定期开展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每隔3-5个月,博士研究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汇报,说明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主要困难、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导师及指导小组应对博士生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4.预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应在正式答辩前三至六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预答辩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需聘请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按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预答辩时间、地点、预答辩人等信息将进行网上公开。
预答辩小组主要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以评议方式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决议。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专家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交正式答辩申请。未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不予安排正式答辩。
5.答辩资格审核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必修环节;达到公司和本学科关于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6.评审与答辩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在论文修改完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同意,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论文评审与答辩申请,具体要求按照永乐高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学位博士公司产品计划表
类 别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2 | 32 | 必修 |
博士生外语 | Foreign Languages for Doctoral Student | 2 | 32 | 必修 |
学科 通开课 |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 | Statistical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 3 | 48 | 必修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 |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 3 | 48 | 必修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雷达技术研究前沿 | Frontier in Radar Technology | 2 | 32 | 选修 |
电波传播前沿理论与应用 |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s Wave Propagation | 2 | 32 | 选修 |
无线电海洋学 | Radio Oceanography | 2 | 32 | 选修 |
指定 选修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Academic Ethics and Regulations | 1 | 16 | 指定 必选 |
任意 选修课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Selected Readings on Classic Work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 | 16 | 公共 选修 |
补修课 | 信号检测与估计 | Signal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 0 | 0 | |
现代雷达系统与分析 | Modern Radar System and Analysis | 0 | 0 | |
必修环节 | 文献研读 | Literature Study | 1 | |
学术报告 | Academic Report | 1 |
学科综合考试 | Comprehensive Test in Discipline | 1 |
科研训练 | Research Training | 1 |
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 TA and Practical Training | 1 |
总学分≥17,其中课程学分≥12(必修课学分≥8),必修环节学分≥5。 |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学位直博生、“1+4”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8 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无线电物理理论、实验技术及其从事研究的现代工具,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本学科某些领域能独立从事高水平科研、教学和高新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电波传播及工程应用
研究复杂媒质与复杂系统中电波传播的一般规律、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通信、导航、雷达、遥感、探测等领域中的应用新技术。
2. 天线理论与技术
研究各种频段天线设计理论、测量新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空间阵列信号处理理论、快速算法与应用技术。
3.无线电探测与新型感知技术
主要研究通过电磁波与声波等手段进行目标探测、态势感知以及智能设备中的无线应用技术等,研究宽波段、多波形和新体制现代无线电探测技术及其信号处理技术。
4. 新体制雷达技术
研究新体制雷达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包括分布式MIMO雷达、外辐射源雷达、认知雷达与AI应用相关的新型雷达等。研究现代新型新体制雷达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5. 软件无线电技术
研究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和相关标准,研究雷达与通信系统中软件无线电的实现方法与应用新技术。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直博生学制为5年,“1+4”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3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以取得博士学籍起计算博士学习年限,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其他情况按公司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应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实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建立和完善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实现导师与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建导师指导小组(含副教授,小组成员可跨学科跨院系),共同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程指导与质量监控。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结合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研工作计划与进度、实习实践、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等进行明确规定。
4.注重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优秀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应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各类国际研究机构访学、合作研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和公共外语课“博士生外语”(2学分),同时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为全体博士生指定必选课程。
六、必修环节
1.文献研读
博士生应完成本学科及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专业学术期刊的研读,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导师负责博士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2.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参与15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至少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论文入选,并作口头报告;每学年至少作1次公开学术专题报告。导师负责博士生学术报告情况的监督和审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3.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成立学科综合考试小组,对博士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进行考核,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学科综合考试的激励与淘汰机制,考试结果与奖助金、评优评先、淘汰分流等直接挂钩。通过综合考试者,计1学分。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者须申请参加下一次考试(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两次均未通过、不宜继续培养者,依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作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可转为硕士生)。
4.科研训练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参加1项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博士生科研训练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5.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博士生至少应承担1门课程或1个学期的课程助教工作,并从事社会调查、野外科考、挂职锻炼或参与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社会实践,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由培养单位和导师协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内容与特色、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等。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由导师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考核小组(5名及以上成员),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对论文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须重新作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预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应在正式答辩前二至六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预答辩需聘请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按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并将预答辩时间、地点、预答辩人等信息进行网上公开。
预答辩小组主要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以评议方式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决议。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专家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交正式答辩申请。未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不予安排正式答辩。
5.答辩资格审核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必修环节;达到公司和本学科关于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6.评审与答辩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在论文修改完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同意,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论文评审与答辩申请,具体要求按照永乐高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学位直博生、“1+4”硕博连读生培养计划表
类 别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2 | 32 | 必修 |
硕博连读生外语 | Foreign Languages for Doctoral Student | 2 | 32 | 理工医科 必修 |
学科 通开课 |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 | Statistical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 3 | 48 | 必修 |
高等电磁场理论 | Advanced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 4 | 64 | 必修 |
信号检测与估计 | Signal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 4 | 64 | 必修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 | Moder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4 | 64 | 4选1 |
现代雷达系统与分析 | Modern Radar System and Analysis | 4 | 64 |
现代天线理论与设计 | Modern Antenna Theory and Design | 4 | 64 |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 RF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 4 | 64 |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 |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 3 | 48 | 必修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雷达技术研究前沿 | Frontier in Radar Technology | 2 | 32 | 选修 |
电波传播前沿理论与应用 |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s Wave Propagation | 2 | 32 | 选修 |
电离层物理 | Ionosphere Physics | 3 | 48 | 选修 |
雷达信号处理 | Radar Signal Processing | 3 | 48 | 选修 |
无线电海洋学 | Radio Oceanography | 2 | 32 | 选修 |
无线通信网络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3 | 48 | 选修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Embedded System and Applications | 3 | 48 | 选修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 3 | 48 | 选修 |
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 | 3 | 48 | 选修 |
指定 选修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Ethics and Rules on Academics | 1 | 16 | 指定 必选 |
任意 选修课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Selected Readings on Classic Work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 | 16 | 公共 选修 |
随机过程* | Advanced Mathematics Ⅱ | 3 | 48 | 选修 |
计算机数值模拟 |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 3 | 48 | 选修 |
补修课 | 电磁场理论 |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 0 | 0 | |
信号与系统 | Signal and Systems | 0 | 0 | |
必修环节 | 文献研读 | Literature Study | 1 | |
学术报告 | Academic Report | 1 |
学科综合考试 | Comprehensive Test in Discipline | 1 |
科研训练 | Research Training | 1 |
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 TA and Practical Training | 1 |
总学分≥37,其中课程学分≥32(必修课学分≥22),必修环节学分≥5。 |